2)七十七 月上柳梢头 露台会诗_我的江湖为何如此凶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之世,虽然武道雄奇,但文教却也不落分毫,文教大兴至今,用诗歌作为人伦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载体,早已深入人心。

  就像是当年周书之一的《诗经》,仍旧是天下文人必看书目。

  还有就是屈原之辞,诚博远矣;自终没以来,名儒博达之士,著造辞赋,莫不拟则其仪表,祖式其模范,取其要妙,窃其华藻。

  还有儒家的“思无邪”和“温柔敦厚”的诗教传统,前代的《诗大序》就依据“思无邪”和“温柔敦厚”的诗教与孔子的“兴观群怨”、“迩之事父”、“远之事君”一脉相承,提出了“风化说”,明确了诗歌的“发乎情、止乎礼义”的思想。

  正因为这样,诗歌的思想意义与政治联系紧密,可以说,在政治清明的盛世,诗歌歌颂政治的;在政治黑暗的乱世,诗歌是讽刺统治者的。

  这就是“上以风化下,下以讽刺上”美刺作用。

  其次,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,毕竟诗词大多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。

  在诗词中,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,还是历史题材,抑或是神话题材,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,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。

  再次,还有多元文化的影响。

  前代文教大兴之时,曾有‘百家’之说。

 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,儒、佛、道对诗歌的影响更为明显。

  道教的神仙传说和佛教的灵异志怪,大大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,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。

  还有纵横家的游历和狭义,豪放与傲骨。

  当然,最多的还是道佛思想的碰撞,诸子百家对诗歌的影响不是单一的,而是相互碰撞,相互渗透的。

  四处寻看,听着各人的讨论,杨恪逐渐明悟,这是一个诗会,而今,只是前奏。

  主菜不知何时才能到来。

  当然,杨恪身边的可人并不知晓,她满是好奇的看着四处的风景,往日对此毫不在乎的她,这会倒是意趣满满。

  不过逐渐的,杨恪也就明了,可人看的不是景,而是人。

  和一个个偶然抛来眼目的少女对视,逼退一个个好奇的眼神,又挽住杨恪的手臂,不过苗若兰的挣扎,强行抱起。

  一副家庭和睦的场景!

  杨恪摇了摇头,女子,没有一个不吃醋的。

  饶是可人这般,醉心于剑的,也分出大半注意力在这等事上。

  无怪乎,这次竟然要和杨恪一起出游。

  杨恪自问还是安分守己的,从不隐瞒自己的行踪去向。

  就是曾经遇到过的人,也都一一讲述过,慈航静斋的秦梦瑶,五台山下,偶遇的那少女。

  如此诚实的杨恪,也被看得紧紧的。

  就像是之前,很少给杨恪单独出去的机会,也是这扬州城,商业发达,从不需要因为买某样物事出门,什么都有人送上门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